学问产业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成功的创新可能来自于任何地方。如果说90%的科技创新都来自于专业机构或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业人士的话,那么,在学问艺术领域,创新与专业教育或学历背景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学问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回报的不确定性更高,对投资人的要求也更高。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实现学问与金融的无缝对接,学问企业本身必须有更强的金融意识,通过对自身业务平台的优化来提升风险回报,并借助多元金融平台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最优匹配。
什么是学问金融?
2009年10月,华谊兄弟的上市掀开了中国学问产业资本化的序幕。
2010年,新的《学问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学问产业的金融支撑、鼓励学问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学问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学问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第一次提出要加大财政、税收等方面对学问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以扩大学问消费。此后,财政部等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大对学问产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完善税收优惠政策,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也提出要加大对学问产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政策支撑下,资本开始向学问产业聚集。据统计,2010年中国学问产业基金的整体规模已超过300亿元,截至2011年底,学问产业基金至少有40家。除学问产业基金外,国家开发银行也宣布“十二五”期间将向学问产业提供逾2000亿元的融资支撑,证监会则鼓励有资格的学问企业上市。2010年以来,已经有20家学问传媒企业登陆A股市场,平均发行市盈率高达65倍,募集资金总额250亿元,超额募集122亿元。目前在深沪A股上市的学问传媒企业共41家,截至2012年6月30日总市值2580亿元,另有20家学问企业排队等待上市(附表)。
在此背景下,学问金融的理念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什么是学问金融?是学问企业引入金融机构就叫学问金融,还是金融机构投资于学问产业就是学问金融?所谓的学问金融,到底是一种政策概念的炒作,还是它真的存在着与其他产业金融的本质区别?要回答这个问题大家必须先理清学问产品的金融特点。
学问产品的金融特点
产品创新周期短
2011年,中国国产影片791部(故事片558部),国产电视剧400多部、14000多集,平均每天有1.5部影片和40集电视剧诞生。不仅影视产品的创新速度快速、创新周期短,演出市场也是如此。从2009年小剧场话剧兴起,到2011年,3年时间仅北京的小剧场话剧剧本就多达300多个。国际上,美国好莱坞的影片(故事片)年产量也在500部左右,印度宝莱坞则达到千部以上,而伦敦西区自1998年以来就保持着每年200部以上的新剧推出速度。
看过本文的访客还看过下面的文章:
上一篇:企业学问与伦理到底有何不同?
下一篇:娃哈哈:难以超越的企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