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孙正义善于审时度势、敢赌敢投入;另一方面,软银脚踏实地,不求神话。
日本软银(Softbank)最近成为热点话题,因为其收购美国运营商Sprint的举动,声称要进军全球第一大移动运营商。而软银在日本市场的成功也早为人所称道。经过多年的发展,软银净增用户份额多次持续领先,收入份额接近行业第二名的KDDI,利润率在日本领先,
这是一个以小搏大,改变市场份额的成功故事。
说起孙正义的软银,国内很多人对它的印象是家互联网投资企业。软银确实对中国互联网企业进行了大量投资,如alibaba、盛大、人人网、PPTV等。但其实从收入和业务结构上看,Softbank是一家电信企业。2006年,软银携Yahoo!BB大举进入移动通信行业时,近一半的营收来自移动通信业务。发展到今天,软银集团现在只有10%不到的营收来自互联网,其中66%的营收来自移动通信业务。
过去六年多,软银成功抓住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机遇,受益于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真正把移动互联网的爆发转为自己的增长,其成功的基础是就其关键的移动通信业务Soft bank Mobile("软银移动")。
与很多媒体传达给普通读者的感觉相反,软银移动的成功并非是一个奇迹或者精神意志力改造传统产业的神话传说,而是一个脚踏实地的管理带来业绩改善的平淡故事。
改造沃达丰日本
Softbank Mobile前身是软银集团收购的VodafoneK.K("沃达丰日本")。软银对沃达丰日本的改造经历了多个阶段。首先要说明的是,有很多报道认为,软银是依靠“低价格”或者“价格战”来打赢市场,通过推出“网内通话免费”来赢得客户的,这样的理解首先不符合市场事实。沃达丰日本作为市场份额最小的运营商,一直搞低价策略。
但这样的低价竞争并没有给沃达丰日本带来多大的份额,反而将它推到了崩溃的边缘,3G用户增长缓慢,流失严重,也导致沃达丰集团对日本市场失去最后的信心,将沃达丰日本卖给软银收场。另外,全球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小的运营商,包括中国的运营商在内,依靠“网内通话免费”等低价策略都没有改变市场格局。
这样的策略事实上是不成功的,它无法说明软银持续多年的在日本市场风生水起,更不能说明软银崛起背后的真正原因。
前苹果时期
说明Softbank Mobile的成功要从Softbank的“输血、造血、发展”开始。收购之后,软银移动首先采取了四项措施:增强3G网络、丰富终端、丰富应用和优化营销和品牌。这几项措施在2006年至2008年间是整个软银移动转危为安的基础,并为软银接下来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增长潜力。
看过本文的访客还看过下面的文章:
上一篇:中国企业下一轮竞争:专业化
下一篇:alibaba做对了哪三件事?